一头扎根能源行业一线实践,一头立足高校人才培养课堂——这是董建勋如今的工作日常。作为原国家电投集团东北电力有限公司科技与创新部总监,他带着数十年能源领域的实战积淀,转身成为能源动力与核技术工程学院的企业兼职副院长、教学督导,在专业教学、教材建设与学科发展的赛道上,走出了一条“产教融合”的特色路径。

董建勋教授为本科生授课。
在学生培养方面,董建勋始终秉持“行业人”的务实精神。他深知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多次参与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提出的建议总能切中“理论对接实践”的关键,为专业培养目标校准方向。课堂上,他从不照本宣科,而是把能源企业最新技术需求和实践及行业技术前沿动态引入课堂,让学生听得懂、有共鸣。从本科毕业设计指导,到研究生开题、中期检查、毕业答辩,每个关键环节都有他的身影。他以企业视角帮学生把好“实践关”,让论文和设计真正接地气。

董建勋教授参与动力工程领域硕士研究生毕业答辩。
不仅如此,董建勋还将行业资源与高校需求紧密对接。他和刘耀鑫教授等合作,针对电力行业发展需求,编著了“十四五”规划教材《发电系统可靠性理论及应用》,让教材内容紧跟行业步伐。作为主要发起者,他助力建成沈阳工程学院与中电投东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共建省级重点研究实验室,为学生搭建了从校园到企业的“实践桥梁”。平日里,他还常和校内教师共同研讨课题、指导研究生,合作发表了10余篇论文,将企业经验转化为科研成果,为学科建设注入新动力。
从企业技术管理者到高校育人者,董建勋以行动诠释了“产教融合”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落实于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的扎实成果。

董建勋教授指导校企合作教材编撰工作。
如今,董建勋依然奔波于企业与校园之间,身影穿梭在实验室、课堂与项目现场。他常说:“教育要面向未来,而能源的未来在于创新,创新的根基在于人才。”正是这份对行业发展的责任感与对人才培养的热忱,让他在产教融合的道路上走得坚定而笃实。他的转变,不仅是个体职业角色的跨越,更是新时代高等教育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的生动缩影。在像董建勋这样的实践者推动下,校企协同育人的“双向奔赴”正不断深化,为能源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培育着一批又一批既有理论功底、又有实践能力的新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