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我校电气工程学院王秀平教授负责的《电机学》线下课程成功入选,正式跻身“国家级金课”行列。该课程如何实现学校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历史性突破?答案就蕴含在王秀平教授十八年的匠心坚守与实干创新之中。

匠心谋划:三维定位夯实根基
王秀平作为“兴辽英才计划”教学名师,带领课程教学团队构建了独具特色的三维课程价值:明确课程在专业培养中的“支撑价值”,聚焦核心能力培养,完善课程衔接;立足学生成长的“个体价值”,精准对接学习需求,补齐能力短板;突出产学研结合的“实用价值”,引入真实实践案例,让知识学以致用。这一科学谋划为课程建设指明了方向。
实干为要:深耕专业积淀底蕴
《电机学》课程历经七十余年建设,实现了从构建具有电力行业特色的内容体系、完成课程资源信息化建设到成功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的跨越式发展。王秀平和课程团队编写的多部教材入选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研究成果教材、辽宁省首批省级优秀教材,为课程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创新课堂:价值引领赋能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王秀平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创新运用“电力场景导入+启发式讲授+电机案例强化+探究式教学”多元教学方法,将电机原理动画、变压器制造过程视频、电力系统的电机应用案例等融入课堂,使抽象理论生动可感。他特别注重将课程思政自然融入教学全过程,通过工程案例与行业榜样,培养学生的工程师精神与社会责任感,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锻造英才
王秀平主动对接国家能源电力战略需求,带领团队深入行业一线,将最新的专业技术与应用案例转化为教学资源。系统构建了“一条主线”“三层递进”“不断更新”的课程体系,依托电力系统VR虚拟现实平台、电力系统全环节实践平台和校外实践基地平台,建设了原理动画、电机制造工艺视频、微课等立体化资源,建成了省级跨校修读精品课程。创新实施了“四法三阶两练一思”的“4321教学模式”,形成了“线上+线下、虚拟+实践”的鲜明教学特色,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工程应用与创新能力,实现了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协同攻坚:精雕细琢铸就金课
在申报过程中,王秀平带领课程团队系统推进申报工作,精准对标国家一流课程的指标要求,与国内同行专家深入研讨,对申报材料精心打磨,凝练课程特色,突出课程创新,同时在教务处、电气工程学院等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多次邀请教指委委员、一流课程负责人、教学名师等校内外专家进行精细指导,为最终成功入选提供了有力保障。
《电机学》的成功晋级,生动诠释了王秀平教授“以匠心守初心,以实干创一流”的教育追求。他表示,今后将继续带头参与学校的改革、建设和发展,增强发展定力,心怀“办好人民满意的电力大学”的奋斗目标,立足岗位为学校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