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气工程学院的讲台上,有这样一位教师:她默默扎根教学一线十二载,以朴实的匠心雕琢每一堂课,用智慧与爱心点亮学生的求知之路,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更用行动诠释了“平凡岗位亦能绽放光彩”的教育信念。她,就是电气工程学院教师韩玥。
深耕一线:平凡课堂中的默默坚守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作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师,她主要承担《电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等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工作。为了让这些晦涩的理论“活”起来,她化身“知识导游”,将变电站的实际案例、前沿技术动态融入教学。她将复杂的故障场景抽丝剥茧,思维的逻辑链条在她的讲述中清晰浮现,学生们的注意力被紧紧牵引,原本枯燥的理论课,变成了充满探索乐趣的奇妙之旅。她深知只有不断地求变求新,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持续抓住学生的心。12年来,凭借着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她一直行进在漫长且艰难的教学创新探索之路。

润物无声:做学生成长的“摆渡人”
在课程建设方面,韩玥致力于推动教学创新,将教学导向从知识理论转变为能力素养,创新构建了“三阶递进”教学体系。她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实施混合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高阶能力;开展多维评价,助力学生的持续发展,引导学生实现自主学习、深度学习和进阶式成长。
在教学过程中,韩玥以《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为试点,课前通过学习通发布“故障分析微任务”,让学生用手机APP完成预习,带着问题进课堂;课中采用“案例拆解法”,将复杂故障分析分解为“原理建模——参数计算——方案设计”三个模块,配合“雨课堂”实时答题,动态调整教学节奏;课后开设“云端工作坊”,让学生组队完成真实变电站保护配置项目。她通过线上答疑、作业互评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原本因内容抽象、学生抵触心理强而闻名的《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在她的革新下,蜕变成为充满活力、滋养心灵、富有温度的课程,学生专注度显著提升,“抬头率”从教学痛点转为亮点。在她的讲授下,学生们可熟练运用ETAP、PSCAD等专业软件进行故障仿真,并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中斩获佳绩,相关成果还被纳入校企合作教材。

以赛促思:在沉淀中寻找教育本真
经过多轮教学实践和迭代优化,韩玥的教学水平持续提升。在学校第五届教学创新大赛中,她以“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为主题,分享了自己的教学创新历程。她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拆解为具体、可衡量的学习目标。针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复杂故障分析这一难点,她运用设计结构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搭建起一座层层递进的学习桥梁。她先用虚拟仿真软件模拟故障场景,让学生直观感受;在分析国外技术垄断案例时,巧妙引入我国自主研发继电保护技术打破垄断的突破性进展,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再结合这些真实案例组织小组研讨,引导学生思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性;最后通过设计保护方案的实践环节,让学生将家国情怀转化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动力,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最终,她凭借精彩的汇报和从容流畅的答辩,在决赛中脱颖而出。

创新突围:让“痛点”变“亮点”
韩玥在教学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依托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举措,她积极投身于教学研究工作,主持和参与省市级教研项目10余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8篇,指导国家级大创项目2项。她还在学校教学竞赛中屡获佳绩,先后获得2018年校级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三等奖、2022年辽宁省教学成果奖三等奖、2024年校级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二等奖、2024年校级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等多项荣誉。她以敬业的精神和认真的工作态度,不断深入探索教学方法改革、优化课程体系等问题,有效助力学校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进步。
教育不是一场喧嚣的表演,而是一种静待花开的守望。未来,韩玥将继续扎根三尺讲台,在教育的田野上默默耕耘,在创新的道路上笃定前行,为学校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为培育更多优秀的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倾尽全力,静候满园桃李芬芳!